自2014年來,隨著經濟持續下行、制造業不景氣,全國不少勞務公司紛紛倒閉,青島汽車北站周邊的勞務市場只是其中一個縮影。與之相對應的是,涉足藍領招聘的某大型分類信息網站喊出了互聯網時代藍領招聘應該“去中間化”的口號,認為傳統的勞務中介服務機構可以被取代,勞務雇傭雙方可以像白領招聘一樣直接銜接。
難道說勞務中介行業的冬天已經來臨,勞務中介機構將陸續倒閉最終被市場淘汰出局?
非也。根據2014年數據,中國藍領群體據估計有4億左右,其中構成工廠藍領的農民工群體2.74億,服務業藍領1.2億。藍領群體中,除了少數企業是繞過勞務派遣直接招聘之外,絕大多數人的就業安置都是通過線下勞務公司等服務機構,尤其是工廠藍領。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從用工成本、招聘體量和招聘渠道來說,必須依賴第三方合作,勞務服務機構不可替代。
轉型升級,中介服務存活發展必由之路
那么話說回來,為什么有如此多的勞務中介機構倒閉?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私營職業中介機構的發展始終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不規范經營、誠信缺失情況嚴重。網上搜索“黑中介”,負面信息數量龐大,勞務中介已經位列誠信度排名最低行業之一。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化程度高,有更多就業的選擇渠道,新一代藍領群體就業訴求也發生變化,這要求勞務中介必須順應求職者需求,在誠信經營、服務能力上升級轉型,才不會被市場淘汰。很多小型勞務中介機構正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被市場洗牌掉,關門大吉。
市場洗牌有淘汰者必然有勝出者,很多勞務服務機構依靠規范經營,提升服務發展得紅紅火火。其中服務模式可能各有差異,但中介的收益基本來源于為企業提供招聘等服務,企業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總體來說,企業付費是主流,在用工需求旺盛的長三角地區,企業愿意為招聘付出的單個傭金成本一度可以達到1000-2000元。
但市場的瞬息萬變,似乎出現了另外一種可能。
為何選擇鴻泰?
雖然藍領招聘市場的收費模式近幾年一直是企業付費,但因地域不同還存在另一種情況,有些勞務公司會向求職者收取一定的費用,收費標準都是由經營者自定,沒有統一標準,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其中不乏正規的勞務中介,換句話說,收幾百元的高額中介費,也并不一定就是“黑中介”才有的現象,鴻泰公司鄭重聲明:自員工入職到離職期間不收取任何一分費用。
那這種現象中是否有合理的成分?有。當求職者想進一個已經招滿人的企業工作時,勞務中介就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額外服務費。
當然,這種情況并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反向收費,真正的反向收費是指整個就業市場供小于求,賣方市場形成,很多企業不再支付費用給中介招人,而是求職者付費給中介以獲得工作機會。上述一直存在的現象,可能與就業賣方市場無關,純粹是中介的“兩邊吃”行為,也有可能是局部就業市場向反向收費過渡的階段。
其實求職者付費的反向收費并不新鮮,據廣東HR俱樂部的秘書長、藍領招聘公司職多多副總裁陳先生介紹,上世紀90年代洶涌的南下打工潮是勞務中介發展的黃金期,求職者為了工作機會付費給中介是中介的重要收入來源,這種收費模式長期存在,直到2010年左右在廣東勞務集中的中韓地區還普遍存在這種情況。隨著2007年《勞動合同法》的公布,以及制造業飛速發展,崗位需求旺盛,才出現了企業付費的中介收費模式。隨后勞務派遣快速發展,以其機制靈活、用工效率高、便于管理等優點獲得企業青睞,使得企業付費成為市場慣例。2011年集中爆發的“用工荒”使企業招聘成本急劇攀升,為了獲取一個工人,企業向勞務中介支付的傭金甚至高達工人兩個月的工資。
幾年過去了,“用工荒”的情況至今還存在,但市場從來就不是均衡發展的單一形態,已經出現了反向收費逆轉的端倪,求職者付費找工作的反向收費將成為未來趨勢。
反向收費客觀條件:就業崗位供小于求
藍領招聘市場崗位供求關系已經發生變化,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變化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首先是受經濟形勢低迷、成本因素等影響,從 2013 年甚至更早的時間開始,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先后出現了代工廠倒閉潮和遷徙潮,多家跨國制造公司將工廠轉移至更有人口紅利優勢的東南亞國家。到2015年倒閉潮影響已經蔓延至整個傳統制造業,依然屹立不倒的企業也進行裁員或規模緊縮,有效崗位供應大量減少。
機器人也開始向藍領群體搶飯碗,據估計用機器人取代人類員工能減少高達90%的人力成本。在國內,長三角已經有多家企業嘗到了機器人員工的甜頭,昆山一家工廠在過去幾年內用機器人代替了5萬多名員工。在未來幾年,低技能工種將被機器人大面積取代,很多初級工人將面臨失業。
另一方面,因為長期以來同工不同酬的弊端,2014年發布的《勞務派遣暫行規定》明確規定,企業使用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并在兩年內全部落地實施,企業用人成本上漲必然造成崗位供應減少。
制造業的困局使得轉型成為必由之路,十三五規劃中也重點提及發展制造業2025,產業轉型后的企業用工標準也將隨之提高,低級工種和初級崗位數量減少。
“供”將減少,那么“求”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6萬人,其中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雖然相比往年增幅有所下降,但數量增多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持續的企業倒閉潮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員,同期求職者群體同比往年可能會產生大幅增加。
以上各種因素表明,在未來幾年,藍領招聘市場的供求關系將逐步發生變化,招聘崗位供小于求,賣方市場逐漸形成,反向收費的客觀條件形成。
更多人將接受為工作機會付費
因為多年企業付費的市場現狀,以及“黑中介”亂收費問題的負面影響,很多藍領求職者對于“交中介費”找工作存在心理反感。
事實上,中介服務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租房買房的房產中介,還有二手車中介、家政公司、婚姻介紹所等。全社會對于付費購買服務這種消費意識已經比較普遍,藍領求職者對于勞務中介的排斥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管理不規范,惡名太多造成的。如果勞務中介能規范化經營,讓求職者掏錢買服務獲得工作機會并不難。
上一代打工潮的求職者外出打工目的比較簡單,就是為了尋找一條賺錢的出路,或為改善農村家庭條件,或為存錢養老、供自己或孩子娶妻生子,在打工之路上他們考慮一般不太長遠。隨著老一代打工者逐漸退出勞務市場,新一代的藍領們與前輩不同,他們或多或少懷揣著一個新城市人的夢想,找工作越來越多考慮能否在城市立足、發展、安家。他們的消費觀念與老一代打工者相比也發生了很大轉變,收入逐年提高的他們更能接受為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而支付一定的介紹費。
反向收費的路還有多遠?
藍領招聘市場的收費模式影響因素眾多,據估計隨著就業市場的客觀變化以及求職者心理訴求的轉變,就業服務反向收費市場環境將逐漸形成,從制造業發達市場向全國市場蔓延。不過陳黎暉先生表示,當務之急是整個勞務中介服務機構的轉型,從法制、工商、稅務各方面規范,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為今后反向收費的實施建立健康機制。否則一旦反向收費市場形成,受損害的必定是相對弱勢的求職者的利益,對就業市場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混亂。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分錢一分貨”,誠然,互聯網時代免費觀念深入人心,但這“免費”的背后是什么值得好好掂量掂量。最終,你拿“一分錢”買這“一分貨”,才是回歸到商業的本質,才是商品社會長久發展的正途。隨著服務業的發展,相信藍領招聘收費服務最終將步入多元化發展的正軌,必將有一個美好的明天。